第七十五章
關燈
小
中
大
◎二更◎
【讓我們來具體看看漢武帝的貨幣制度。
最重磅的莫過於推出「五銖錢」。
當劉徹決意把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政府, 是經歷了六次改革。
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,劉徹剛剛繼位,改鑄三銖錢。
原因簡單, 此前官方定下的「漢半兩」流通標準幾經變化後, 定為重4銖, 但事實上多數錢幣的重量小於等於3銖。那就不如讓法定貨幣名副其實。
結果失敗了。民間私鑄依舊猖獗, 五年後不得不改為原來的漢半兩。
劉徹不可能就此認輸。想要阻止民間鑄錢,或是不給礦源,或是提升錢幣標準化的門檻。
第二次改革很快來了。給圓形錢幣的外緣上了一道外郭, 通俗點說就是鑲了一圈邊。
這是秦半兩與漢初錢幣沒有的技術。最直接的好處是無法再對錢幣“摩錢取鋊”。
以前的錢幣沒有外郭,用銼刀磨一磨銅幣外緣,磨下來的銅屑積少成多也能是一筆不菲的收入。
增加外郭就能減少有意或無意間的銅錢磨損, 實乃錢幣發展技術上的重大進步。
第四次改革在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。其年代背景是衛青出征討伐匈奴的第二年。
此時,劉徹下令制造鑲有外郭的五銖錢取代以往的半兩錢, 並且特許郡國也能鑄造這種新錢, 亦稱“郡國五銖錢”。
從此開始,第一種中國統一錢幣「半兩錢」退出歷史舞臺。
你方唱罷我登場, 「五銖錢」開始了其長達七百多年的貨幣史。
說回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, 在特許郡國鑄造新錢的三年後, 劉徹下令終止地方上的鑄造權。
他給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, 郡國五銖的工藝參差不齊。
地方上做不好,所以鑄幣權全部歸於中央, 才能做出外郭銼平的加邊工藝, 稱為“赤仄五銖”。
其後兩年, “赤仄五銖”與市面上的“郡國五銖”進行一比五的價格比流通。以中央鑄幣慢慢取代原有的地方鑄幣。
元鼎四年, 第六次貨幣改革。
劉徹重申了僅有中央鑄幣廠“上林三官”鑄幣是合法的, 其他錢幣皆被廢除不再流通。至此, 五銖錢徹底推向大漢全境。
回顧六次貨幣改革,其時長跨越了二十七年。
從一枚銅錢的變化就能看出劉徹的政治手腕愈發高超。
早期失敗後沒有冒進,而是步步為營式推進。
就如推出「五銖錢」時,特批給郡國鑄造特權。
漢朝對外抗擊匈奴時期,沒有一味使用中央權力強硬推廣新幣,而是充分利用各地地方影響力鋪開了新幣。
等待時機成熟再用地方技術落後為由取消其鑄幣權力,最終成功讓鑄幣權歸攏於中央。
歷代習慣將秦皇漢武並稱,其原因在貨幣改制中可見一二。
漢武帝完成了始皇帝的未盡之事,實現了貨幣真正的統一。】
水鏡前,嬴政若有所思地將漢朝貨幣改革進程記錄在案。
這些都是前瞻性歷史經驗。說的不只是銅錢,更是中央如何利用經濟與貨幣手段兵不刃血地轄制地方權力。
大一統無法一蹴而就,那是一場持久戰,充分利用時間這味良藥才能通向成功。
劉徹的六次貨幣改革,咕咕卻只說了五次,剩餘的那一次應該與「紙幣」相關吧?
很快,水鏡影像表明所猜正確。
【剛剛沒有提到的第三次貨幣改革,發生於元狩四年。這一年,衛青與霍去病率兵出征匈奴。
打仗最費錢,那要怎麽籌集高額軍費呢?「白金三品」與「白鹿皮幣」被推了出來。
根據史料記載,「白金三品」由銀與錫混合鑄成龍、馬、龜三種面值不同方圓不同的白金幣。
1枚圓形龍幣等於三千銅錢,1枚方形馬幣價值五百銅錢,1枚圓形龜幣折合三百銅錢。
自先秦到漢初,貨幣體系中並沒有白銀的容身之地。
始皇帝頒布的統一貨幣制度,分為“上幣”與“下幣”。
下幣是本期主要講述的銅錢秦半兩,主要流通於下層民眾與日常生活的小額交易。
上幣則是黃金,供大宗商貿的大額支付與上層貴族使用。不按照枚數計算,而是稱量使用。
漢朝沿襲了這一制度。
劉徹推出前所未有的「白金三品」,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含有白銀的貨幣,其主要目標針對有錢人群體。
官方擬定了銀幣與銅錢的比值,但從當時實際購買力來看,這種比值定價虛高。
以出土的馬幣為例,一枚重20克左右,含銀量不超過1.38兩。
折合銅錢172-272文,而官府給出的定價是500文。法定購買力相當於實際購買力的183%-289%。①
如今將這樣的貨幣稱為大額虛幣。
劉徹本來希望利用大額虛幣,從有錢人群體中賺取暴利差額,但計劃趕不上變化。
馬克思在《資本論》中寫到,“當利潤達到300%的時候,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。”
比老馬的文字結論早了兩千年,漢武帝時期的盜鑄者們就上演了千古不變地鋌而走險。
哪怕劉徹下旨“盜鑄諸金錢罪皆死”,但是「白金三品」的法定價值與銅錢兌換值可謀求的差額暴利過大,讓冒死鑄幣者一茬又一茬地出現,砍頭也砍不完。
一年後,劉徹不得不叫停「白金三品」。
不同於首次推出銀幣的失敗,「白鹿皮幣」相對成功。
顧名思義,這是用白鹿的皮所制成的一種貨幣。
“皮幣”一詞卻非始見於漢武帝。
早在先秦時期就有“皮幣”,當時指皮毛與布帛,是貴族間禮尚往來時的常用禮物之一。
劉徹賦予這個詞新的含義。
只要路子足夠野,總有一款斂財的手段能奏效。鑄造銀幣失敗了,還能用白鹿皮玩出花來。
劉徹登基時,距離漢朝建立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。走過了最初的百廢待興,是時候重新搞一搞禮法了。
以恢覆禮制的名義,白鹿皮幣問世。
擬定了宗室王侯覲見皇帝獻禮玉璧的規格。送玉怎麽可以不講究,不能直接放盒子中,必須要用白鹿皮幣作為襯墊。
去哪裏搞白鹿皮幣?
官方指定了唯一銷售渠道。
殺一頭皇家禁苑飼養的祥瑞白鹿,取下它的皮,每張裁成一方尺大小,在上面畫上彩色畫作。
宗室們無需煩惱制作工藝是不是繁覆,只要出錢就能買白鹿皮幣。一口價,四十萬錢一張。
什麽叫暴利?
這就是了。理由充分,強制出售,不買不行。
白鹿皮幣本身沒有起到流通與支付的作用,稱不上貨幣,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大額虛價紙幣的作用。因此,它被視作了紙幣的濫觴。
劉徹推行的貨幣新制有失敗也有成功。不單單是斂財充作軍費,同時也有效打擊了諸侯勢力,以而加強了中央集權。
白銀與紙幣的前身閃現於漢武帝時期,但是真正進入市場流通卻要再過千餘年。這就來看看宋元時期的貨幣大亂鬥。】
作者有話說:
①參考文章《從白金三品到鹹豐大錢——中國古代大額虛幣簡析》,張準,《荊楚理工學院學報》
——
漢武帝貨幣制度改革參考《三千年來誰鑄幣》,王永生·著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【讓我們來具體看看漢武帝的貨幣制度。
最重磅的莫過於推出「五銖錢」。
當劉徹決意把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政府, 是經歷了六次改革。
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,劉徹剛剛繼位,改鑄三銖錢。
原因簡單, 此前官方定下的「漢半兩」流通標準幾經變化後, 定為重4銖, 但事實上多數錢幣的重量小於等於3銖。那就不如讓法定貨幣名副其實。
結果失敗了。民間私鑄依舊猖獗, 五年後不得不改為原來的漢半兩。
劉徹不可能就此認輸。想要阻止民間鑄錢,或是不給礦源,或是提升錢幣標準化的門檻。
第二次改革很快來了。給圓形錢幣的外緣上了一道外郭, 通俗點說就是鑲了一圈邊。
這是秦半兩與漢初錢幣沒有的技術。最直接的好處是無法再對錢幣“摩錢取鋊”。
以前的錢幣沒有外郭,用銼刀磨一磨銅幣外緣,磨下來的銅屑積少成多也能是一筆不菲的收入。
增加外郭就能減少有意或無意間的銅錢磨損, 實乃錢幣發展技術上的重大進步。
第四次改革在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。其年代背景是衛青出征討伐匈奴的第二年。
此時,劉徹下令制造鑲有外郭的五銖錢取代以往的半兩錢, 並且特許郡國也能鑄造這種新錢, 亦稱“郡國五銖錢”。
從此開始,第一種中國統一錢幣「半兩錢」退出歷史舞臺。
你方唱罷我登場, 「五銖錢」開始了其長達七百多年的貨幣史。
說回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, 在特許郡國鑄造新錢的三年後, 劉徹下令終止地方上的鑄造權。
他給出了非常充分的理由, 郡國五銖的工藝參差不齊。
地方上做不好,所以鑄幣權全部歸於中央, 才能做出外郭銼平的加邊工藝, 稱為“赤仄五銖”。
其後兩年, “赤仄五銖”與市面上的“郡國五銖”進行一比五的價格比流通。以中央鑄幣慢慢取代原有的地方鑄幣。
元鼎四年, 第六次貨幣改革。
劉徹重申了僅有中央鑄幣廠“上林三官”鑄幣是合法的, 其他錢幣皆被廢除不再流通。至此, 五銖錢徹底推向大漢全境。
回顧六次貨幣改革,其時長跨越了二十七年。
從一枚銅錢的變化就能看出劉徹的政治手腕愈發高超。
早期失敗後沒有冒進,而是步步為營式推進。
就如推出「五銖錢」時,特批給郡國鑄造特權。
漢朝對外抗擊匈奴時期,沒有一味使用中央權力強硬推廣新幣,而是充分利用各地地方影響力鋪開了新幣。
等待時機成熟再用地方技術落後為由取消其鑄幣權力,最終成功讓鑄幣權歸攏於中央。
歷代習慣將秦皇漢武並稱,其原因在貨幣改制中可見一二。
漢武帝完成了始皇帝的未盡之事,實現了貨幣真正的統一。】
水鏡前,嬴政若有所思地將漢朝貨幣改革進程記錄在案。
這些都是前瞻性歷史經驗。說的不只是銅錢,更是中央如何利用經濟與貨幣手段兵不刃血地轄制地方權力。
大一統無法一蹴而就,那是一場持久戰,充分利用時間這味良藥才能通向成功。
劉徹的六次貨幣改革,咕咕卻只說了五次,剩餘的那一次應該與「紙幣」相關吧?
很快,水鏡影像表明所猜正確。
【剛剛沒有提到的第三次貨幣改革,發生於元狩四年。這一年,衛青與霍去病率兵出征匈奴。
打仗最費錢,那要怎麽籌集高額軍費呢?「白金三品」與「白鹿皮幣」被推了出來。
根據史料記載,「白金三品」由銀與錫混合鑄成龍、馬、龜三種面值不同方圓不同的白金幣。
1枚圓形龍幣等於三千銅錢,1枚方形馬幣價值五百銅錢,1枚圓形龜幣折合三百銅錢。
自先秦到漢初,貨幣體系中並沒有白銀的容身之地。
始皇帝頒布的統一貨幣制度,分為“上幣”與“下幣”。
下幣是本期主要講述的銅錢秦半兩,主要流通於下層民眾與日常生活的小額交易。
上幣則是黃金,供大宗商貿的大額支付與上層貴族使用。不按照枚數計算,而是稱量使用。
漢朝沿襲了這一制度。
劉徹推出前所未有的「白金三品」,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含有白銀的貨幣,其主要目標針對有錢人群體。
官方擬定了銀幣與銅錢的比值,但從當時實際購買力來看,這種比值定價虛高。
以出土的馬幣為例,一枚重20克左右,含銀量不超過1.38兩。
折合銅錢172-272文,而官府給出的定價是500文。法定購買力相當於實際購買力的183%-289%。①
如今將這樣的貨幣稱為大額虛幣。
劉徹本來希望利用大額虛幣,從有錢人群體中賺取暴利差額,但計劃趕不上變化。
馬克思在《資本論》中寫到,“當利潤達到300%的時候,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。”
比老馬的文字結論早了兩千年,漢武帝時期的盜鑄者們就上演了千古不變地鋌而走險。
哪怕劉徹下旨“盜鑄諸金錢罪皆死”,但是「白金三品」的法定價值與銅錢兌換值可謀求的差額暴利過大,讓冒死鑄幣者一茬又一茬地出現,砍頭也砍不完。
一年後,劉徹不得不叫停「白金三品」。
不同於首次推出銀幣的失敗,「白鹿皮幣」相對成功。
顧名思義,這是用白鹿的皮所制成的一種貨幣。
“皮幣”一詞卻非始見於漢武帝。
早在先秦時期就有“皮幣”,當時指皮毛與布帛,是貴族間禮尚往來時的常用禮物之一。
劉徹賦予這個詞新的含義。
只要路子足夠野,總有一款斂財的手段能奏效。鑄造銀幣失敗了,還能用白鹿皮玩出花來。
劉徹登基時,距離漢朝建立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。走過了最初的百廢待興,是時候重新搞一搞禮法了。
以恢覆禮制的名義,白鹿皮幣問世。
擬定了宗室王侯覲見皇帝獻禮玉璧的規格。送玉怎麽可以不講究,不能直接放盒子中,必須要用白鹿皮幣作為襯墊。
去哪裏搞白鹿皮幣?
官方指定了唯一銷售渠道。
殺一頭皇家禁苑飼養的祥瑞白鹿,取下它的皮,每張裁成一方尺大小,在上面畫上彩色畫作。
宗室們無需煩惱制作工藝是不是繁覆,只要出錢就能買白鹿皮幣。一口價,四十萬錢一張。
什麽叫暴利?
這就是了。理由充分,強制出售,不買不行。
白鹿皮幣本身沒有起到流通與支付的作用,稱不上貨幣,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大額虛價紙幣的作用。因此,它被視作了紙幣的濫觴。
劉徹推行的貨幣新制有失敗也有成功。不單單是斂財充作軍費,同時也有效打擊了諸侯勢力,以而加強了中央集權。
白銀與紙幣的前身閃現於漢武帝時期,但是真正進入市場流通卻要再過千餘年。這就來看看宋元時期的貨幣大亂鬥。】
作者有話說:
①參考文章《從白金三品到鹹豐大錢——中國古代大額虛幣簡析》,張準,《荊楚理工學院學報》
——
漢武帝貨幣制度改革參考《三千年來誰鑄幣》,王永生·著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